• 10万+阅读
  • 0回复

微信扫一扫分享精彩

分享到

 

靖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 绣球
发于2016-10-08 我有话说评论
N9|v%-_?)  
靖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 绣球 - 靖西网靖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 绣球 - 靖西网靖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 绣球 - 靖西网 `S&$y4|Vs  
C>A*L4c]F  
     壮锦、绣球为靖西壮族民问传统的实用型和欣赏型工艺品,解放前已享有盛名。壮锦以原色棉纱为经,染色丝绒为纬,用本地木制的土织机手工精制而成,质地结实耐用,图案配色别致,花纹精美,传统图案有:框边回字形饰纹、莲花、牡丹、蝴蝶纹、云纹、葫芦纹、水纹、“卍”字形、双喜等。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邕州左右江峒蛮,有织白緂,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以中都之纹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所指白緂即后之壮锦。又清《归顺直隶州志》载:“土锦,一名獞锦,以丝杂棉织之,五彩斑澜,葳蕤陆离,真杜诗之海图波涛,天吴紫凤也,州地所织较厚。”可见壮锦在靖西的生产历史悠久。解放前为民间个人手工编织,产品单纯,仅有被面、背带心两种,图案式样单调,从业人员不多,县城仅20多人。此外分散在安宁、新圩、化峒、龙临、安德等乡镇的也不到50人,大多为终身不嫁和吃斋妇女所织。解放后曾一度陷于外来机织品的冲击和后继无人的险境。由于国家实行民族政策,提倡发掘民间民族工艺品,1956年组成绣织社,1960年改称壮锦厂后,逐渐引进半自动纺织机,招工培训,品种增加了床单、台布、坐垫、壁挂、背带、头巾、披巾、挂包等10多种,花式图案也增加了玫瑰、蝴蝶、熊猫翠竹和民族花边等几十种。多次参加全国、全区举办的民族工艺品展览,产品远销港澳、新加坡、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外商青睐,1976年靖西壮锦厂生产的民族织锦获自治区质量第一名。1987年壮锦厂生产的绣球被评为全国轻工业少数民族用品优质产品奖,1989年壮锦系列产品被评为广西少数民族用品优质奖。 W5&;PkhQ6  
靖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 绣球 - 靖西网靖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 绣球 - 靖西网靖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 绣球 - 靖西网 o<pb!]1  
CO)BF%?B  
    绣球是靖西壮族民间一种精致的针绣工艺小圆球,起源于清代,靖西龙邦一带乡村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在山野间对山歌、谈情说爱时,随手摘下山间花草,用藤扎成花球,抛给意中人,而后演变成用绣有莲花、鸳鸯等爱情吉祥物的绸巾,包上重物,连上丝绳。最后发展为现在的形状,即由12片叶瓣片组成,叶尖对叶尖缝合,整体呈圆形,系有球穗,长50厘米,球径一般为6~10厘米, 最大的30瓣,直径1997厘米。在瓣片上,分别绣有龙、凤、孔雀、蝴蝶、金鱼、鸳鸯、菊花、玫瑰、牡丹、兰草、祝词等,瓣片边缘镶绣金丝,瓣内填充物为绿豆,取意长久常青,为男女青年传情信物。解放后,绣球逐渐成为赠送亲友的礼品,旅游纪念品,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填充物也换为木糠。80年代后期,新靖镇旧州街妇女利用农闲制作绣球,成为致富门路,继而男女老幼都参与制作,成为闻名区内外的绣球之乡,出现了“绣球王”朱祖线和“中华巧女”黄肖琴等绣球能人,每年大约生产20万个,产品远销国内外。 L\`uD  
靖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 绣球 - 靖西网靖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 绣球 - 靖西网 \W;+@w|c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添 加 图 片
<--上传图片在这里,多大图片都可以!
上一个 下一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