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靖西市通过做实返贫监测、做实特色产业、做实文化铸魂等措施,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守边有动力、发展有支撑、致富有渠道。抓实返贫监测,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靖西市成立县一级防贫预警监测中心,作为扶贫办管理的财政全额拨款公益一类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人员编制9名,落实本级专项防贫资金500万元,为精准监测预警防贫提供保障。靖西市制订出台了巩固脱贫成果精准防贫工作方案、靖西市监测对象专项排查工作方案,依托脱贫攻坚大数据中心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开展线上线下排查和数据信息分类对比,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生活水平下降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启动红色预警;对生活水平改善不明显的,启动黄色预警;对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干预措施解除致贫返贫风险的,持续跟踪观察监测6个月以上。截至6月30日,全市共纳入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两类防贫监测对象共计2200户7930人,已累计解除风险1700户5974人。
做实特色产业,筑牢乡村振兴根基。“以前地里都是种原始农作物,如玉米、杂粮等,一年下来收入才几百块钱,自从种植脐橙后,收入翻了好几倍。”靖西市南坡乡逢鸡村脱贫户陆朝春说,他家种有脐橙13亩,今年产果10亩,预计收入8万多元。
近年来,靖西市围绕“8341”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即到2025年实现烤烟种植8万亩,桑园面积30万亩,水果面积40万亩,生猪年出栏100万头),狠抓烤烟、桑蚕、水果、养殖“三种一养”等特色农业产业,推行“政府引导+资金扶持+企业带动+合作社互动+能人带头”的全产业链扶贫模式,引进农业龙头扶贫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建成75个脱贫奔康产业园,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05个,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883人,特色农业产业全覆盖282个行政村,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目前,该市形成种植烤烟7.1万亩、水果18.9万亩、桑园18.5万亩、生猪年出栏30万头的扶贫产业规模,呈现出“村村闻到果香、屯屯听到猪叫、户户看到蚕爬”的可喜景象。
此外,靖西市还依托沿边区位优势,创新“互市贸易+落地加工+边民互助组+金融服务”边贸扶贫模式,引进企业投资建成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参与边民18.5万人次,带动就业3000多人。组织成立“边民互助组”和装卸运输队,抱团开展互市贸易,拓宽群众脱贫致富路。夯实文化阵地,点亮村民多彩生活。夜幕刚刚降临,地处中越边境0公里处的靖西市龙邦镇大莫村弄关屯也随着华灯初上热闹起来,村民齐聚文化广场,有的唱山歌,有的吹芦笙,有的跳广场舞,男女老少纷纷上阵,热闹非凡。“以前晚上黑麻麻的,也没有什么文化活动,就在家里看看电视而已。现在好了,每天晚上大家都走出家门跳跳舞、唱唱歌,玩得很开心。”近日,龙邦镇大莫村弄关屯陶民野高兴地说,这样的幸福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群众的生活富裕起来了,但是一到了夜晚,由于没有路灯,没有文化体育设施,村里文娱活动十分贫乏。为点亮村民多彩生活,靖西市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修建了文化广场,配齐了健身器材,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充分利用乡村小巷墙壁、三栏围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村民理事会公约喷涂上墙,通俗易懂的“文化墙”“讲文明树新风”,文明家风渗透到每一户家庭。此外,还全面推行“爱心超市”“一约四会”“孝老爱亲红黑榜”等鼓励激励机制,开展“文明创评”等各类评选活动和“移风易俗”行动,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明意识,提升文化内涵。目前,全市292个村(街、社区)均实现了卫生室、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戏台、篮球场、健身器材、广播电视等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