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北京某旅行社相关负责人发现,咨询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明显增加,特别是一些避暑类品种。随着跨省游逐渐恢复,不少地区为刺激游客出行,打起了“价格战”,纷纷降低景区门票价格,以获得游客的青睐。而景区减免门票的操作一时间引起舆论热议。(8月12日 《法治日报》)当前,跨省团队游恢复开放,暑期游高峰已至,随后就是国庆黄金周,未来三个月里旅游行业的复苏情况,将决定着今年景区、相关企业、旅游城市文旅“收成”以及来年的“粮草”情况,这不容有失,势在必争。为此,近期云南、山西、山东、河南、江西等地,前后都出台了境内重点景区门票优惠政策,甚至亦有景区主动免门票寻求复苏自救。地方复苏文旅的殷切可见一斑。
对于景区门票降价或减免,当前形成两种看法:不少游客对这一政策表示赞许,认为门票降价甚至免费刺激了消费,有利于经济复苏,也让大家得到了实惠;但也有人质疑,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当下,原本靠门票盈利的景区失去了收益支柱,这一举措对景区的长远发展不利。
平心而论,国有景区具有公益性,门票自然不应成门槛,即使免费也有地方财政补贴;而对于地方向社会招商引资来的民营景区而言,在疫情冲击下,再在景区主要营收上“砍一刀”,换谁都“疼”。正如专家认为,实施景区免门票政策不能搞“一刀切”,发展“门票经济”应该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资源属性、开发建设、成本投入等因素,进行分类管理。
从景区长远发展来看,拉动旅游消费,切不可单打门票“牌”,无论被动或主动,都要审慎,不能违背市场规律。要算好“门票经济”长远账,尤其应在转型赋能上开辟新路径。
据报道,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助力文化旅游产业复苏,山东曲阜市推出了“酒店+景区联票”优惠套餐,最大限度让利于游客,凡是来曲阜旅游并住宿的游客,均可购买此优惠套餐,较好地带动了当地景区、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旅游产业链全面复苏,如曲阜市酒店平均入住率从5月份的不到20%上升到7月份的40%以上,实现直接经济收入3000余万元,带动消费总收入近亿元。这种以“景区+酒店”为载体探索旅游市场恢复发展的新模式,真正释放出景区优惠政策效应,无疑是当前旅游业转型赋能的范例,很有启示意义。
就旅游消费而言,虽说人们对门票价格敏感度很高,但如果盲目削价跟风赶潮,最终受伤的是行业本身,更不利于旅游业健康发展。诚然,门票是调节流量和市场的杠杆,必要的时候用一下还是有带动市场的效果的。如果景区内有索道或其他二次消费项目,免门票带动客流和综合收入增长是不二之选,但如果收入结构单一,还是不要跟免门票的风,踏踏实实做好服务和品牌宣传更合适。
不过,在这种情势下,政府主管部门不应对景区门票采取过多地行政干预,而应做好合规价格的监管,让景区在优质优价的范围内公平竞争,同时引导广大旅游企业优势互补、抱团取暖,积极探索旅游市场恢复发展新路径,为游客带来更大优惠和增值服务。
总之,旅游复苏,不能一味在景区门票上比拼,要立足自身实际,转变思维,多在转型升级赋能上下功夫,既要算消费大账,也要算企业营收的小账,更要在提升服务品质和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开拓前行。(张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