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网(无图版) -> 八卦爆料 ->正文 登录 -> 注册 ->

靖西人!你应该了解的中元节文化.....

前前前前 2022-08-13 16:49

1=U(ZX+u  
M:[rH  
中国有句老话,叫“黄泉路上无老少”。这句话看似对事实的表述,其实更多的是人们对生命易逝的无奈与喟叹。人人都希望长寿,甚至奢求永生,但往往求之不得,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把生命的延续寄托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抑或把灵魂与肉体视为可以分离的两个部分,人们虽然无法阻止肉体的消亡,但相信灵魂可以永存。所以,在西方世界中,人们往往认为死亡是人“回到天堂”,中国人则认为人死后,灵魂将去向地下,并与祖先团聚。

[attachment=543155]
lI,lR  
   正是基于对死亡的理解,中国传统的节日当中往往离不开对死者的缅怀与纪念,比如清明节,此时生机勃发、万物复苏,它象征着生命的萌发与成长,但清明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缅怀先烈的重要节点,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却印证了中国文化中“吐故”与“纳新”、“崇生”与“重死”的文化逻辑。“七月半”是中国人祭奠死者最重要节日,俗称“鬼节”,它在道教称为“中元节”,在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它集儒、释、道三教及巫文化为一体,遍及古今华夏大地,至今仍是民间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讨论的现象。节日期间,人们要焚香烧纸,将历代死去的高曾远祖的灵魂请回家中进行供养。在百姓眼里,中元节是一个与祖先“团聚”、向祖先“行孝”、教育后代的重要日子。 CdB sd  
[attachment=543156] ;Gf,I1d}{  
   中元节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美国学者太史文(Stephen F.Teiser)在其《中国中世纪的鬼节》(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一书中,对中元节的由来、在中世纪的流行情况、社会意义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讨论。太史文认为,中元节的产生,既有赖于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也离不开地方习俗的积极融入,同时还掺杂了域外文化尤其是佛教思想的影响。其起源是公元400-500年间藏内佛经《盂兰盆经》及《报恩奉盆经》,经书中记载了一个叫“目连”的苦行者,因不忍母亲死后在地狱受苦,冒险下地狱,救母出冥间的故事,这一故事经过历代洗礼,发展出了诸多民间的变文,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约800年)当中,就出现了外来的神祇、英雄及信仰观念与中国本土的文化密切结合的情况,这些变文重在关注目连游行于冥间的过程,对堕地狱者的惩罚、不可抗拒的业报、掌管惩罚的官员的叙述不厌其详,塑造了一个因孝顺母亲而甘愿牺牲自己的孝子形象,满足了百姓表达对母亲“行孝”的心理需求。使得目连信仰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比如至今在安徽、江西一带还流行着目连戏,在我的家乡贵州,针对女性死者而举行的丧葬仪式当中,道士们在“剖盆”(破狱)这一仪式当中,极其形象的把目连救母的过程展演出来供人们参观,他们模拟目连救母过程,打破地狱,拯救母亲,以表丧主的孝敬之情,这一仪式已成为黔中地区丧礼仪式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o`tOnwt  
[attachment=543157] |A .U~P):  
   太史文认为,目连之所以在中世纪就风靡中国,是因为它符合中国本土信仰中最重要的形式——巫文化(萨满),巫文化拥有着通神、驱邪、治病等功能,尤其是可作为连接生者与死者沟通的纽带,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与祖先神形成关联,以实现人们“慎终追远”的目的,诚然,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内容,李泽厚先生就把中国上古文化看作是“巫史传统”,在这之前,人人均可与上天沟通,乃至出现民神杂糅的乱象,而后以“绝地天通”为界限,将与神灵沟通的任务交由专人管理,才改变这一情形,但实际上,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巫文化并没有消失,充其量只是改变了存在方式而已,至今仍然能在许多民俗仪式当中寻到踪迹。所以说,佛教在早期中国之所以流行,“首在致解脱入涅槃,次为得神通”(汤用彤语),因为佛教当中有帮助中国人沟通祖先神的功能。 gteG*pi  
[attachment=543158] |4E5x9J  
   中元节不仅仅受到佛教的影响,在道教而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所谓“中元”是相对于“上元”“下元”而言的,太史文认为,在道教文化当中,三元指的是天、地、人的元气,或体内的三个至尊神。(根据笔者贵州的调查,贵州本土丧葬文化中,“三元”分别指天、地、水三官,分别由三位神灵掌管,其功能为赐福、赦罪、解厄,其全称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薇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据太史文的研究,三元是操纵宇宙各领域的拟人化宇宙力量,分别下辖不同的领域,在中元节这一天,宇宙结构会遭到破坏,于是神祇与恶魔、祖先与鬼魂、仙人与堕地狱者均有机会在这一天夜里造访人世间,而祖先作为中国家庭神灵的主要支柱,此时受到祭祀的话,最为灵验。所以人们都会在中元节的夜里焚烧大量纸钱,以祭奠先人,向祖先祈福。 @^q|C&j  
[attachment=543159] #.Q3}[M  
    太史文的《中国中世纪的鬼节》一书总共分为八个部分,导论部分概括了全书的框架与思路,并基于美国学者杨庆堃先生的“制度性宗教”与“弥散性宗教”的界定,来阐明中元节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在随后的章节中,探讨了佛教与道教在中国流行前的七月岁俗、从历史材料出发讨论中元节的流行情况、目连及盂兰盆节如何与中元节相融、《目连救母变文》中所展现的宇宙观、以及僧人与祖先崇拜、佛教与家庭关系等。最后提出问题:如何讨论中元节的流行这一现象?是作为佛教的、道教的还是简单的“民间的”?作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研究中国文化,必须留意中国社会中那些神话、仪式、宇宙观念、宗教艺人与祖先崇拜等具有持久性的成分,只有依据中国自身的背景进行探讨,才可能更好的理解中国人的文化传统。 !V%h0OE\  
   读完该书,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立意与切入角度、搜集文献的水平以及处理材料的高超能力。但看完此书,总觉得有些隔靴搔痒,没有挠到痛处,作者用大量篇幅讨论了“目连”与中元节的关联。事实上,目连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一方面是基于佛教本身中国化过程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接纳新的传播方式和途径,至于形成这一现象背后的动因,则需要进一步探讨。即便是对宇宙论的讨论,作者依旧没有展开,却囿于对地狱世界的描述及特点归纳等。显然,中元节之展开,是围绕“祭祀”,更确切说是“祭祖”而进行的,且不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一方面是基于社会治理与教化的功能,另一方面基于个人或家庭伦理价值的需求,单就“祭祖”而言,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体—祖先—神灵—天地这一宇宙论结构就值得从丰富的儒学资源当中进行深究。 *yx5G-#?  
   诚然,太史文的《中国中世纪的鬼节》一书,对于需要了解中元节文化及其历史变迁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更是值得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学者们借鉴的重要参考文献。 &\n<pXQ  
    作者介绍:曾顺岗,80后,中山大学哲学哲学博士小家贫,多行鄙事,初中毕业后开始犁地耕田,先后任小学、中学、大学、党校教师,城管西部计划志愿者、选调生、基层领导,骑行318。现为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重点关注人生价值与生死仪式,少数民族思想,阳明文化等。 "6^~-` O  
m!'moumL;  



查看完整版本:
[-- 靖西人!你应该了解的中元节文化.....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jingxi.net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