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28%的中学生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 [d_sd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前不久北京市抽样调查了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的数据。 _("&jfn
其中“对待父母的态度”一项中: Q5s?/r 56.28%的中学生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 )tV^)n[w 19.22%对父母态度冷淡; br9`77J8 13.13%选择了反感父母; aab?hR 6.62%对父母感到惧怕; HKdR?HM1 仅仅4.75%的中学生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 GCgpe(cQ [attachment=536385] @GiR~bKZ 辛辛苦苦养育孩子十几年,到头来超半数父母竟然成了孩子极度反感和痛恨的父母。 %g>{m2o 成天粘着爸爸妈妈的小可爱,突然就开始变得疏远、不理人。 mrfc.{`[
当你询问孩子为什么总是把自己关在屋子时,他说不要你管! E |A,NPf%I 当你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时,他说跟你说有什么用?你又不懂! f1RfNiW. 当你想和孩子好好交流时,他又说没什么好说的,我们有代沟! _Vq7Gxy$R 甚至发生争吵时,他会冲动的和你动起手来! xf.2Ig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14岁现象”。 hoQ?8}r: 教育专家冉乃彦也曾提到: wCb%{iowH 当孩子达到14岁左右的年龄时,原本听话懂事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而且心思敏感、脆弱,遇事多疑又不愿向家长倾诉,甚至学习成绩欠佳、行为习惯不良…… \#A=twp 为什么会出现“14岁”现象? 7o4 vf~ “14岁”是一个孩子的突变期,也被称作是整个初中阶段“最危险”的阶段,许多家长会明显感觉到和孩子关系的变化。 igW>C2J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 Pyx$$cj [attachment=536384] ^{W#ut>IN 其中: *G{Zo*2<
i (初一12.52%,初二18.50%,初三17.36%)的家长感到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 6v9{$: (初一5.32%,初二6.33%,初三6.19%)的家长感到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Um$a9S8b& 数据表明,进入初中后,很多家长感觉到和孩子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Q4;br?2H 美国斯坦福大学脑神经教授大卫·伊格曼在《大脑的故事》一书中展示了一张脑部发育图(红色/黄色代表尚未完全发育,蓝色/紫色代表完全发育成熟)。 Y%V|M0 0` [attachment=536386] S}hg*mWn{$ 四张图片分别代表了5岁、青春期前期(9-12岁)、青春期(13-19岁)、20岁人脑的发育情况。 y=jTS 可以看,从5岁到20多岁,大脑是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而且每个部位发育的时间是有先后顺序的。 H?=D, 其中负责管理情绪和感受奖励的大脑边缘系统,一般在15岁以前就发育成熟。而负责人的高级认知功能,包括做出决定、抑制冲动等的前额皮质,却要到到25岁左右才会成熟。 XTZI! 也就是说,14岁的孩子已经能和成年人一样感知丰富的情绪,却受限于前额皮质的发育未成熟,无法拥有成年人控制行为的能力。 D?w-uR%Y 这种生理发育上的不均衡,也就造成了“14岁”现象。 e]+ [lq\p@ 这个阶段的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学习成绩下降,但他们真的是身不由己,这是受他们大脑发育阶段所限制的。 %TJF+; 此时,家长若与孩子硬碰硬,就很可能酿成悲剧。 V!SB9t`E 去年,14岁少年被家长扇耳光后转身跳楼的悲剧还记忆犹新。 (Rc0 l; 2020年9月,武汉市江夏区14岁初三男孩,在学校打牌,被母亲知道。 ^<e"OV 母亲赶到学校后,在走廊对孩子进行了质问。 CKTD27}) [attachment=536387] -0)So 画面中,我们看到小男孩蜷缩在墙边,周围是来来往往的同学。 (qP !x 2j 这位母亲不顾孩子感受,先是掐住男孩的脖子,随后又掌掴了男孩。 nAp7X-t [attachment=536388] d%istFL) 小男孩委屈不已,母亲离开后,他转身从5楼跳下,最终酿成了悲剧。 j{nkus2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N}V'9 14岁就是孩子人生特别关键的几步,虽然暗藏危机,实际也蕴含无限可能。 @Yq! 面对“14岁“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做? .F~EQ % “14岁”的孩子敏感、任性、脆弱、叛逆、自控力差…… RhJL`>W` 那么,父母该如何跟这个时期的孩子相处,引导他们正确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以下4点: %-4e8d74/ (1)多倾听,看见孩子的世界 }<wj~f([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曾采访一个小孩,问他:“你长大后想当什么啊?”
qKL_1
~ 孩子:“嗯……我要当飞行员。” S"=oU}'| 主持人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的引擎都熄灭了,你会怎么办呢?” B9_0 Yq 孩子想了想:“我会告诉飞机上的乘客系好安全带,然后,然后我背上降落伞跳出去……” Ik#>6 没等孩子说完,在场的观众就笑得东倒西歪,大家心想,关键时候还是想着自己呀,即使孩子也不例外。 DT=! 而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孩子,想看他还要说什么。 A/U tf0{3" 没想到,孩子面对大人们的哄笑,眼泪顿时夺眶而出,一脸茫然和无辜。 T'*.LpNP, 主持人让孩子继续说下去,孩子坚定地说:“我要回去拿燃料,然后回来救他们。” ~%Ws"1 接下来的是现场观众的茫然和愧疚,只因为他们没有听孩子把话说完,便自以为是地误会了一个孩子。 sv^;nOAc 其实很多家长和孩子的矛盾,就是因为你在想、在说,却忽视了听,在没有听到孩子的观点前,便轻易地去评判孩子,从而忽视了孩子的世界。 w^*jhvV%kW (2)少批评,要给孩子留足“面子” 3\,TI`^C 美国斯坦福大学脑神经教授大卫·伊格曼曾做过一个“橱窗实验”。 vR?L/G^. 分别让成年人和十四五岁的青少年志愿者坐在商店橱窗里,接受路人的目光审视,从而来测量两者的焦虑状态。 Z6b3gV [attachment=536389] X
|f'e@ 研究发现,成年人和孩子有完全不同的表现。 .~5cNu'#m 成年人,可以一直保持微笑状态,并没有引起太多的焦虑。 (!'; 而孩子一直在紧张地抿嘴唇、眨眼睛或者往其他地方看,甚至会紧张到发抖。 Mdh(Mp(w 结果表明:在被别人关注的时候,青少年的情绪反应非常强烈,焦虑程度也上升很多。 "z }bgy 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强烈萌发,来自外界的评价,会轻易扰乱他们的世界。 ,
"zS
pN 所以做家长的千万不要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 P-~Avb 即使在家里批评孩子,最好也要点到为止。 N[}XLhbt (3)多鼓励,让孩子充满自信 *ihg'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张;数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易劝也且全思。” azB~>#H~ 意思是:对待教育孩子,批评十次不如去表扬一次。 A&5$eGe9 对孩子批评多了,孩子不一定去改正,而且会挫伤他的情感;还是夸奖的办法最好,不但容易让孩子接受还可以让孩子进行思考。 >NwrJSx 教育专家也曾在21所学校开展一项题为“你觉得自己是不是好孩子”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0%以上的孩子认为自己不是好孩子。 rrSA.J{ 这说明孩子内心被认同感严重缺失。 +{/zP{jH 所以,当孩子表现不错或者做了好事时,身为父母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夸奖。
YV 9*B 你的每一次夸奖,都使孩子得到肯定和鼓励,这样不断的正向激励,就会使孩子不断的朝正确的方向成长。 tE{7S/?h (4)不止分数,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EMH?z2iGd 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孩子一到家,首先就是问孩子:考了多少分? UY**3MK 其实孩子身上除了分数以外,还有很多闪光点。 aAko-,URC 前不久,14岁少年冲进火海勇救两儿童的新闻令人振奋。 ^}8_tZs8\ [attachment=536390] l1odkNf| 河南南阳一民宅失火,14岁男孩郭傲路过,立马拨打119电话。 &%Hj. 随后,他听到屋里有孩子的哭喊声,冲进屋内将两个四五岁的孩子救出。 )^!-Aj\x 消防车赶到后,他便悄悄离开。 p Nu13o~ 我们看到,14岁的少年除了冲动、易怒、叛逆等,也有像郭傲同学这种勇敢、责任、担当。
=*'X 孩子的优秀从来就不止是分数,身为父母一定要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Ze$:-7Czl 不管你接不接受,与孩子“14岁”现象的这场漫长而艰苦的战役,一定会来到你我身边。
e?G*q)l 而当我们真正了解、认识了“14岁”现象的成因,也就知道该如何与这个时期的孩子相处。 'q[V*4g 教育专家冉乃彦曾强调说: P|.KMtG “14岁左右的孩子是‘半成熟’的,既有独立成熟的一面,又限于经验、年龄独立不起来。” T^GdN_qF 面对即将进入14岁现象的孩子,做父母的需要保持学习心态,提前准备,做好应对措施。 pAmTwe 当孩子真的有一天开始叛逆、顶嘴时,我们能真正地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孩子,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渴望成熟又难以独立的关键时期。 "VWxHRVg4M .)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