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万+阅读
  • 0回复

微信扫一扫分享精彩

分享到

 

靖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路壮剧
发于2016-10-08 我有话说评论
靖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路壮剧 - 靖西网 "Xqj%\  
So:89T  
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田阳等县,其中心区域在靖西县,其中比较集中分布在靖西县的新靖、化峒、岳圩、同德、壬庄、地州、龙邦、武平、新圩、录峒、龙临、安德等乡镇的80多个行政村,800多个自然屯。 >&R|t_ypw  
靖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路壮剧 - 靖西网 rZEu@63  
A{QS+fa/  
s5.2gu|"%  
唱腔 ":Q^/;D}U  
主要唱腔有平板、叹调(慢板类);采花、喜调(中板类);快喜调、高腔(快板类);哭调、寒调、诗调(散板类)等。伴奏乐器以清胡(比京胡略大)、厚胡(又叫土胡,比中胡短粗)、小三弦为主。 T1E=<q4  
靖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路壮剧 - 靖西网 o,-@vp  
}73H$ss:  
渊源 ,<BTv;4p  
南路壮剧最早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辛亥革命前后,逐渐发展为唱做合一的戏曲形式,改唱当地民歌,用壮语演唱,但仍保留了后台提词的习惯。建国后吸收当地流行的提线木偶唱腔,使南路壮剧的唱腔更为丰富。 JF7T1T  
靖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路壮剧 - 靖西网 P1kd6]s  
8c9_=8vw  
剧目 cmTZ))m  
南路壮剧剧目繁多。1955年3月,德保壮剧《宝葫芦》和民间舞蹈《捞虾舞》到北京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汇报演出,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两个节目均荣获全国优秀节目奖,由此掀起壮剧艺术的创作高潮。唱南路壮剧的民间队伍一度发展到3600多支,演员达57600多人。 LYX+/@OU2  
靖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路壮剧 - 靖西网 ~BC5no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添 加 图 片
<--上传图片在这里,多大图片都可以!
上一个 下一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