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万+阅读
  • 13回复

微信扫一扫分享精彩

分享到

 

靖西:大山信赖的好儿子
发于2017-12-25 我有话说评论

 悠悠古文河,潺潺溢泉水。深冬的边陲靖西,群山巍峨依旧,正当满山枫叶映红了古文村的山川绿野时,阮承积——一个平凡的基层干部、一个大山最信赖的好儿子却悄然离开了我们;阮承积——一个平凡的名字、一个闪光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大山深处。

  今年12月6日,地州镇古文村原村民委副主任阮承积在带领自治区烟草局4位同志走访贫困户返程途中,因山路崎岖发生交通意外事故,经抢救无效殉职在脱贫攻坚路上。一位兢兢业业的党员,一位脱贫攻坚战士的生命静止在那一刻,离开时,年仅46岁。他的生命,生如夏花一样绚丽,逝如秋叶一般静美。

  百姓心中的好村干

  12月6日晚,夜色阴沉,天冷地冻,寒风呼呼,阴雨蒙蒙,古文河水在悲情呜咽,溢泉泉水停止了汩汩奔涌。在古文村弄江屯通往田野刚刚修好的产业路上,火光摇曳,白幡翻飞,人影绰绰,一束束熊熊燃烧的火把映红了半空,一个由村民自发前来的送葬队伍缓缓前行,人们步履深沉,泪眼迷离,哭声震天……当晚11时30分,阮承积的灵柩缓缓下葬。青山肃立,草木含悲。在送别阮承积的追悼仪式上,61岁的村民阮姆念冲出人群,颤抖着双膝长跪在阮承积的新坟前,老泪纵横,痛不欲生,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阮承积的感激之情,白发人送黑发人,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

  滔滔离恨古文水,弦弦呜咽未了情。

  阮承积,古文村弄江屯土生土长的孩子。他生前最喜欢的是蜿蜒流过村头的古文河,还有那口冬暖夏凉清澈温润的溢泉。靠着家乡的青山绿水,凭着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他指引群众种桑养蚕、发展烤烟、规模养鸭,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古文村位于地州镇西北部,距地州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下辖古文、排欢、弄江等13个自然屯17个村民小组。全村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自然环境相当恶劣,产业发展难度大,贫困发生率达34.8%,是地州镇贫困程度最深的行政村。

  “承积是一名战斗在阵地最前沿的脱贫攻坚战士”,古文村党支部书记黄永很说:“他家是2015年度贫困退出户,今年,承积同志又成为一名贫困户的帮扶责任人。初中文化水平的他,在古文村发展烤烟、种桑养蚕等特色产业中,干得最早、种得最多,并带动6户贫困户于2016年实现脱贫。他家的蚕房,成为收购商设在古文村的代销点,也成为地州镇党员创业基地示范点。”说着,黄支书打开手机相册,“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优秀村干部”……一本本荣誉证书依次呈现在我们面前。深情注视着这些凝聚了为民心血、诠释生命价值的证书,我们内心顿时感到既欣慰又悲痛。

  “承积同志永远是一个大忙人”,村民委主任梁庆列向我们陈述:“2014年,阮承积当上村民委副主任,官虽小事却不少。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的加重,以及农村基层党建、土地确权、基础建设、民计民生等工作的重压,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村委、田间、农户家里度过,家里的80多亩桑园全靠妻子和雇请人员打理,几个小孩的学业更是无暇顾及。”

  王安稳也是古文村弄江屯人,是和阮承积一起长大的发小。王安稳夫妻都是壮劳力,多年来一直外出务工。2015年,因务工收入不理想,加之在家的老父亲突然重病,王安稳倾尽家产为其父亲治病,家里的几万元积蓄转眼间就化为乌有。父亲的病治好了,但是王安稳夫妻俩不得不在家照顾,加上当时儿子在警校就读需要的学费,压得这个平日里活泼开朗的壮年男子变得郁郁寡欢、沉默不语。

  阮承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每每想着这事他就到古文河边默默地徘徊,久久注视着那奔流而去的河水。突然有一天,他拍着王安稳的肩头说:“咱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古文河就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命河’,在这河里养殖麻鸭准能做出一番大事业,你就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吧。”

  说着,他跟王安稳谋划着放养清水麻鸭的计划,帮助联系挖掘机,帮忙将责任田改造成为水塘,又带王安稳到银行,通过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贷款5万元,尝试“鸭——鱼”套养。“回家一年多来,在承积的帮助下,我家纯收入达到3万元,顺利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我常想,等空闲下来我要跟承积好好喝两杯,对他说句感谢的话,然而……”说着,王安稳这个满脸胡腮的硬汉伏下身子蹲在地上,不禁失声痛哭起来。

  寒风呼啸,在偌大的村委大院内,透过王安稳湿润的泪光,我们仿佛听到阮承积那匆匆的脚步声,看到他忙忙碌碌的身影。

  “在带动乡亲们实现共同富裕、协助村‘两委’做好基层工作的过程中,阮承积成为村‘两委’倚重的骨干。群众有句口头禅‘有困难,找承积’,可见他担负的工作很多。”自治区烟草局派驻古文村第一书记苏建国说,阮承积和帮扶干部们出车祸后,是路过的四五位村民第一时间展开救援,村干部接到电话赶到时,3位受伤较轻的帮扶干部已被村民救出来。救护车呼啸而来时,先期闻讯赶来的100多位村民自发避让,恳求大夫一定要尽全力救活咱们的好干部,场面十分感人。苏建国闻讯赶到事故现场后,痛哭失声,十分自责,那天早晨如果阮承积继续忙着自家的农事,兴许就不会出事。前一天,阮承积请好了假,谁知第二天又早早返回村部,和帮扶干部一起入屯走访。那天晚上,苏建国和几位村干部彻夜未眠,一面按照当地风俗安排下葬,一面安抚着阮承积家人。说着说着,苏建国又泣不成声。

  12月16日中午,我们在村委会见到了自治区民语委下派到古文村的前任第一书记黄亚昌。他是得知阮承积殉职的噩耗后,从南宁匆匆赶来的。一说起阮承积,他最不能忘记的就是那一袋温热的大米。两年前,他刚刚到古文村任第一书记,有一天,阮承积到他的宿舍拿扶贫材料,发现墙角米缸里没剩几粒米,就问:“黄书记,没有大米了吧?”黄书记说:“没事,周末再到县城买吧。”去县城,对一个远道而来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驻村第一书记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阮承积直奔家里,用摩托车拉了自家一大袋稻谷到街上碾好送到黄亚昌的宿舍里。“那天,阮大哥把那袋大米卸下摩托车,送到我宿舍时,厚厚的尼龙袋还散发着机器碾过的余温,那一刻,我永远都忘不了……”

  在村委党支部班子成员形象栏上,我们看到了阮承积的遗照,他表情朴实憨厚,目光平和慈祥,我们真的不相信他已远离而去,留下的是乡亲们对他无尽的哀思和惦念:

  “他让我到桑园帮工,月月有收入,他多次半夜骑摩托车送我生病的孙子去医院,他一身泥水为我建起了新房……他帮我太多啊,我伤心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天天夜夜都想他。我讲不出来了……”村民阮姆念顿时失语掩面痛哭。

  阮承积结对帮扶的贫困户王彩英还记得,当初,如果没有阮承积不辞劳苦帮自己借钱给丈夫治病,千方百计帮自己家把种桑养蚕产业搞起来,就没有他们家去年的脱贫摘帽。沉浸在巨大悲痛的王彩英长时间地站立在自家门前,回忆着阮承积生前的点点滴滴,一动不动,令人动容。

  阮承积的音容笑貌不仅让亲人和乡亲追思,他留下的扶贫工作接力棒和一家大小,更是让古文村村“两委”、地州镇和靖西市脱贫攻坚战线上的同事和领导牵挂。

  “阮承积副主任走了,但是我们工作还要继续做好。经过班子讨论决定,原来阮承积负责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工作由梁庆列同志接管,他包片的工作就由王安稳来接管。”古文村党支部书记黄永很说。

  地州镇党委书记吴英杰说:“承积同志虽然走了,但是我们要让他们家里的人老有所养,学有所教,幼有所育,让承积同志走得安心,让父老乡亲放心。”

  “阮承积同志是我们靖西市脱贫攻坚战123个贫困村突击队中的一员,他因公殉职,我们失去一位好兄弟、好伙伴、好战友,我们觉得,纪念他的最好方式,就是接过接力棒,做到人走精神在,啃下硬骨头。”靖西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市脱贫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李峰说。

  妻子眼中的好丈夫

  我们见到阮承积的妻子陆美灯的时候,她还是一脸伤悲和疲惫。她默默地收拾客厅,迎送一批批前来慰问的领导、同事和乡亲。这些人中,有她认识的,也有她第一次见面的,但她知道在这些人当中更多的是得到自己丈夫帮助过的乡亲。

  按照当地风俗,每天一日三餐前,她都要在神龛前点上一炷香,燃上两根白蜡烛,在饭桌前丈夫常坐的位置摆上一双碗筷……然而面对我们,她坚毅的脸上又淌下了泪水,对于此,我们也感到自责,我们不应该在她内心还在滴血的时候提起她心爱的丈夫和那些令她心痛的往事。在一旁懂事的二女儿阮茜一次次替母亲抹去了眼角的泪。

  “想起蚕房里那两桶满满的药水,我的心就会一阵阵的绞痛,那一天,药水没喷完人却已经不在了。”说起丈夫阮承积,妻子陆美灯几度无奈地摇头。

  出事那天,天还没亮阮承积就悄悄起床,为了能让妻子多睡一会,他都不忍心打开电灯,这是他多年来的习惯。他到河边挑来两桶清水,赶到蚕房调好农药,配好消毒水,再匆匆赶回家开车到村部接送扶贫干部下村。谁知,就是这么一匆忙离开,竟成了夫妻俩永远的诀别。

  “等孩子们都毕业了,我们就再也不用那么操劳了,我一定每年都带你去区内外的一个地方旅游,让你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是阮承积常对妻子说的话。

  嫁给阮承积20多年,陆美灯还真没享受过一天清福。两人结合时,阮承积家境贫寒。可陆美灯就是看中阮承积的人品和聪慧,义无反顾。夫妻俩白手起家,每天起早贪黑,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孩子出生后,夫妻俩除了照顾孩子们,还要照顾阮承积年老多病的母亲,为了养家糊口,丈夫决定种桑养蚕、发展烤烟。

  1996年,政府动员群众发展烤烟产业,阮承积第一批响应号召种植烤烟7亩,当年实现纯收入1.2万元。尝到甜头的他不断增加烤烟种植面积。2013年,他被评为“靖西烤烟种植标兵”。2014年,他又尝试种植20余亩桑田,家里两个劳动力,因为没有资金,桑园从来不请人帮工,从培育烟苗、培土追肥到烤烟出售,都是夫妻俩自己干。

  “蚕儿挂茧期,我们经常熬到夜里两三点,他心疼我,每天晚上12点就开始催我回家休息,可很多时候我非得等他一起回来。他只好先陪我回家,哄着我睡着后又悄悄地溜到蚕房独自忙到天亮。最难忘的是,有一次我们在蚕房里干活太晚了,全身疲惫,睡意全无。这时,丈夫提议到河边走一走。那一晚,我们手挽手走在月光下,聊养蚕,聊孩子,聊父母,聊未来……我感到很幸福。想不到这种幸福太短暂了,我手心仿佛还有他的余温,可他却走了……”说到这里,陆美灯泪流满面。

  夫妻本是同林鸟,相濡以沫情最真。是呀,20多年的夫妻之情,多少辛酸往事,早已化作一种理解,一种默契,一种信任,怎能不让妻子永远惦记呢?

  种桑养蚕让一家人的生活有所宽裕了,阮承积常常对妻子说:“你整天一身汗一身泥的,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到县城买几件像样的衣服吧,要不人家会笑话你的。”而妻子想到养育孩子负担重、日常开支多,一年到头舍不得添上一件新衣。

  2014年12月,阮承积和妻子到县城看望孩子顺便到街上逛逛。那天,妻子看中了一套棉服,但是价格太贵,妻子不舍得买。第二天,阮承积自己偷偷骑上摩托车到县城买下了那套衣服。“当他把衣服捧到我面前时,我还骂了他,他却反过来说,如果我不去买你就永远舍不得买。”

  在妻子的眼中,阮承积是家里的顶梁柱,是一根永远倒不下的标杆,这个令她依恋、令她深爱着的男人永远都是她依靠的大山。然而,面对他的匆匆离去,面对丈夫未竟的事业,陆美灯心里有些茫然了,这些天来她心里一直纠结着:是放弃?还是坚持?

  午后,一轮冬日出现在碧蓝的天空中,驱散了往日的阴霾,这是阮承积殉职10天后的第一个睛天。面对窗外暖和的阳光,面对长年卧床、白发苍苍的老母亲,面对奔丧而来准备返校的儿女,面对80亩桑园和长期在桑园里干活的9位贫困妇女渴望的眼神,陆美灯选择了坚持。她将勇敢地面对一切,用她单薄羸弱的身体撑起这个大家庭,撑起夫妻经营多年的事业,撑起贫困乡亲脱贫致富的希望和信心。

  母亲眼中的好孝子

  “承积呀……承积……,这些天你都去哪了呀?再忙再累你也要来看看我呀,你和我说说话,聊聊天,你就不觉得累了呀……”这些天来,阮承积年逾古稀、常年卧病在床的老母亲一次次呼唤着她的儿子。

  “承积出远门了,镇里派他去学习,很快就能回来的。”每每这时,家里人只能这样违心地对老人说。“学习好,增长本领才能更好做事。”老人心里明白:儿子是一个孝子,只是事太多太忙,才没有时间来看她,这些她都能理解。

  阮承积的老母亲今年84岁,因为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住在二楼的房间很少下楼,日常起居都由阮承积夫妻俩照料。在儿子心里,母亲是他永远值得孝敬的人,他有五位姐姐,自己排行老六,是母亲最小的孩子。平日里母亲最疼自己,姐姐们都护着他。姐姐们出嫁后,阮承积成为家中的顶梁柱,儿子、丈夫、父亲、村民委副主任,多重责任都压到他肩上。对于诸如“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和“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的古训,阮承积或许不能背得出来,可他却在努力用心去做着。

  他每天6点钟起床,打理好家事,8点钟准时到村委签到上班,更换全村的农合本,填写扶贫手册,做村里的扶贫材料……每天忙到晚上八九点钟才回到家。然而,不管多晚回来,阮承积总不会忘记给母亲热上一碗粥,端上一杯热水。

  “他做得最多的是每天晚上从一楼端上一盆热水送到二楼母亲的床前,为母亲洗脚。”妻子陆美灯说,由于冬天太冷,怕母亲双手起冻疮,每次给母亲洗完脚,他总会拿着小毛巾泡在热水里给母亲敷手,自己就用双手紧紧地捂住母亲的手。时不时还揉搓母亲的脚,修剪母亲的指甲,跟母亲聊天。十年如一日,他就是这样用自己细微的行动诠释着孝子情怀和人间大爱。

  阴雨蒙蒙,漫天乌云化不开。远嫁的5个女儿、孙子、孙女和邻居亲戚都陆陆续续赶来了,他们料理完阮承积的丧事后,都围坐在老人家的床前嘘寒问暖。

  看着满屋子的亲人,老人家又突然问道:“你们咋都来了,承积呢?承积去哪了?他怎么那么多天没来看我?”

  看着老人家满脸的疑惑,大孙女转过脸,偷偷拭擦着眼泪,二女儿双手捂着脸走出外面默默地抽泣着,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秘密,藏着一种对亲人无比眷恋却又无法起死回生的痛楚。陆美灯强忍着内心的疼痛又重复着那句话:“承积出远门了,镇里派他去学习,很快就能回来的。”听后,老人家点点头,又像小孩一般摇了摇头。老人双眼凝望窗外的山头,眼里饱含着深深的期待。

  为了不让老人家伤心,阮承积“出差”的事成为全家人“善意的谎言”。

  儿女敬重的好父亲

  “在我的心里,他不像是我的父亲,更像是我的一位老朋友”,大女儿阮立婷说:“父亲年幼时爷爷就去世,他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回家务农,知识的贫乏和生活的艰辛让父亲深深地懂得,愚昧就是贫穷的根源。他常教育我们,要想过上好生活,必须学好文化知识。”

  二女儿阮茜是家里最叛逆的孩子,读初二时,因为嫌父母给的伙食费太少,执拗着不肯上学。有一天,阮茜问妈妈要7元钱的伙食费。妈妈说:“平时都是每个星期5元钱,姐姐都和你一样的,你也不能破例。”说着递给阮茜5元钱。阮茜生气地把妈妈手中的钱甩向空中破门而去。事后,阮承积四处打听二女儿的下落。直到当天晚上9点多,当得知二女儿已经到了学校,他立刻跟妻子要了7元钱骑上摩托车直奔学校而去。“那晚,爸爸给了我7元钱,没有责怪,而是语重心长地安抚我。而近两年来,他对我们说得更多的是,知识贫困、精神贫乏是扶贫攻坚的最大敌人,扶贫先扶志,志智要双扶。只要我好好读书,给弟妹做好榜样,给村里的同龄人做好表率,他借多少钱都愿意。他就是一位慈父呀!”

  阮承积坚定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和决心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2015年,三女儿阮丽香考上了桂林警察学校,刚到学校那会儿,每天都进行各项体能训练,处在过渡期的阮丽香经常打电话告诉爸爸说,警校太苦,太累,她不想再坚持了。“为了让我坚持下来,爸爸每天早上6点准时给我打电话,电话里催我起床,进行视频聊天,对我做鬼脸,跟我开玩笑。直到我起床了他才放下手机,然后丢给我一句话‘爸爸忙去了’。而今,爸爸突然就不在了,今后我再也听不到他催促我起床的声音了。现在想想,我觉得父亲是那么的伟大,而自己又是多么的幼稚……”阮丽香又流泪了。

  鲜活的生命已经不在,但阮承积用过的手机竟然在毁损严重的车里完好无损。这部手机是二女儿阮茜用今年暑假打工攒下的钱为父亲买的。阮茜说,爸爸原来那部手机太过陈旧,通话经常掉线,她刚给爸爸买了这部新手机,没想到爸爸还没用多久,就永远离开了她们。

  大女儿阮立婷大学毕业任乡村教师后,觉得自己亏欠父母的太多,拿出第一个月工资2000元,专门领全家人到县城里的一家照相馆,给爸爸妈妈补拍婚纱照,给全家人拍一张全家福。如今,我们翻开阮承积用过的冰冷手机,里边除了存放着那一张全家福外,其余的照片全都是村庄、耕地、产业、贫困户、贫困户房子、扶贫表格、干部开会等照片。那一张张情注扶贫心系百姓的照片,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

  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后,大女儿阮立婷含泪去学校给学生上课了,因为她放不下班里几十个孩子;二女儿阮茜、三女儿阮丽香也要各自奔波回到柳州和南宁,继续她们的学业。留给三女儿阮丽香的最大遗憾是,等到她参加工作后用第一个月工资给父亲买一套西装的愿望再也无法实现了。

  古文河还在缓缓地流淌,一朵朵洁白的海菜花依然在河面上盛开,阮承积却走了。他离开了日夜操守的蚕房,离开了疼爱他的老母亲,离开了他深爱的妻子,离开了他可爱的儿女们,长眠于他眷恋的故乡红土地上。在扶贫路上,我们再也看不到他匆匆的身影,但他身上凝聚着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执着,那种不改变贫困现状誓不罢休的正气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

  阮承积走了,走得匆忙,走得没有一丝留恋,走得让乡亲心碎让天地动容。他一生短暂而光荣,他是大地的儿子,是边陲的山脉,他为扶贫事业扬起一面生命的旗帜,飘扬于靖西的群山之间。

  一个艰苦的地方,一个平凡的岗位,一段不平凡的业绩,凝聚成一种可歌可泣的精神,那就是扎根基层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那就是情系百姓不离不弃的扶贫精神。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7-12-25

看完全文,泪满双颊!平凡的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在平凡中做着伟大的事!一路走好!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7-12-26

是不是考虑在绣球大道也找块地做个先进事迹纪念馆,和韦寿曾同志一样。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7-12-26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7-12-26

精神值得人学习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7-12-26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7-12-26

向阮承积同志致敬!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7-12-26

向扶贫工作者致敬!!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7-12-26

   好样的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7-12-27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添 加 图 片
<--上传图片在这里,多大图片都可以!
上一个 下一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