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中,广州军区41军122师在广西那坡县方向作战,任务是从平孟至106号界碑地段发起攻击,歼灭朔江地区的越军,打通平孟经朔江至高平的公路,保障军主力的行动。 K)!Nf.r$9
C%)Xz
当面之敌为346师246团(3个步兵营、1个混合炮兵营)、851团3营、河广县2个独立营以及朔江、让涌公安屯。该敌配置于116号界碑至106号界碑之间,纵深为9至14公里。越军凭借高山密林和自然洞穴,构筑了障碍以及各种工事,组成了轻重、远近相结合的交叉火力网。 u{S J#3C5
Dd:;8Xo
朔江地区的西面和北面均为岩溶地貌,石山林立,群峰高耸,沟深谷窄。山间小路多沿峡谷、石山绕行,石山岩洞多,大洞可以屯兵,小洞可以当火力点,有的多洞相连,有的能通山顶,能打能藏;东南面土山连绵,草深林密,河沟一般都可以徒涉;从平孟经朔江至波源是一条宽几十米至几百米的峡谷,朔江北面三座独立石山紧锁峡谷;高平至朔江公路路面窄、质量差,沿峡谷蜿蜒北上,与我国平孟公路相接,并有三条支线(马利至波源、百布至墩张、让涌至墩张)通往边境附近。 c5f8pa
*
@cz\'v6E
.o?"=Epo
朔江的整个地形是一种特殊的山岳丛林地形,一向有“天险”之称。历史上法国、日本、满清的军队均在此地遭受过重大损失。越军因此吹嘘:“法国、日本军队都打不破朔江天险,中国军队更不行,我们在这里同他们至少周旋3个月,消灭他们2万人,坦克100辆”。越军的主要防御手段是:坚守防御阵地,控制制高点,扼守山垭口,以小股分散、节节阻击的战法,迟滞我军前进。 _Boe"
eYD|`)-f<^
41军原定122师从平孟向朔江实施主要突击,打通公路,保障军主力的行动,师受领任务后,先后4次组织营以上干部和机关人员到平孟至孟麻一线勘察地形,根据现地查明的情况及各方面得来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平孟方向虽然距离朔江只有4公里,有公路直通,便于部队机动和前送后运,但是该地区地势险要,敌人兵力密度大,工事多、火力强,是朔江之敌的主要防御方向。
S_EN,2'e
Y o$NE
朔江东南诸高地,是越军的核心阵地所在,仅仅打下朔江并不能完全动摇其防御体系,也不便于尔后的发展;我方地形狭窄,兵力兵器难以展开;平孟通往越方的公路,顺山坡而下,完全在越方视野之内,容易暴露行动企图。因此,部队从这个方向突击,虽然集中力量也能突破敌人防御,但势必形成正面逐点攻击,逐段推进,进展慢伤亡大,而且很有可能把敌人赶跑,难以实现上级迅速歼灭敌人、打通公路的意图。 R]y[n;aGC
q;{# ~<"+
j4hiMI;
而靖西孟麻方向,虽然距离朔江有16公里,沿途容易遭到越军节节抗击,而且边境上4公里地段不通公路,抢修急造军路有困难,不便于机动。但是该方向是朔江之敌的防御侧翼,兵力比较薄弱,我方地形比较开阔,便于兵力兵器展开,而且我方高,越方低,由我方向越方境内延伸,地形对我方有利,只要认真抢修急造军路,保障坦克通过也是可能的。更为主要的是,从这个方向突击,能够出敌不意,迅速突破敌人防御,直插敌人防御侧后,断敌退路,从侧后围歼朔江之敌,因而能够更快地打通公路。 EX.`6,:+2
7[}K 2.W.
122师经过反复研究,权衡利弊,统一了认识,在2月3日军召开的作战会议上,提出了把主要攻击方向选在孟麻方向的建议,当即得到军党委的批准。师长于新义决心:全师成一个梯队,以1个团(欠1个营)配属坦克1个连,在平孟方向进行牵制性进攻,集中2个团另1个营,坦克2个连,并肩在孟麻正面100号至106号界碑之间突破,向墩张、朔江南山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从侧后攻歼朔江地区之敌,尔后向安乐、河安方向发展进攻。 +o94w^'^$b
alB[/.1
KNZN2N)wR
具体部署是:步兵第364团配属365团3营,军坦克团3营(欠8连)、师工兵连1个排,防化连侦察、喷火各1个班,在枯就、109号界碑、980高地地域占领进攻出发阵地,从109号界碑至980高地之间突破敌人防御,首先以一部兵力歼灭那良诺、左姆、坂黄、那寮地域之敌,主力沿那寮插至墩张口后,以一部兵力协同366团围歼坂洋地区之敌,主力沿大无名高地向朔江方向发展进攻,在365团、366团的协同下,歼灭朔江地区之敌。 vn0}l6n3s
O?I~XM'S
在作战实施阶段,122师针对当面越军的防御特点,贯彻战前制定的以部分兵力正面牵制,主力穿插迂回,断敌退路,打敌增援的作战手段,全歼了246团和河广县独立营,毙伤俘敌2500余人。在这28天的战斗中,122师总减员为1584名,减员率为12.3%。从突破越军前沿开始,到攻占朔江为止的6天战斗中,减员1242名,减员率为9.6%,占全师战斗减员总数的73.01%。也就是说,前面6天的减员是28天减员总数的三分之二还多,而后面22天的减员还不到全部减员的三分之一。 Mw,7+
wf[B -2q)
k@i+gV%
在最开始的6天中,平均每天减员207名,减员率为1.61%。最高减员日是2月20日进攻朔江那天,为396名,减员率为3.09%;最少减员日是攻占朔江的第二天(22日),为84名,减员率为0.65%。在后面的22天中,平均每天减员16名。 M*x1{g C/
bw\a\/Dw
由于战斗任务和作战地区地形条件不同,各团的减员率也不同。担任主攻的364团,其减员率为18.06%;担任助攻的365团,其减员率为14.59%;担任穿插的366团,其减员率为16.72%;炮兵团为3.5%,师直属队为2.11%。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主攻团多于穿插团,穿插团多于助攻团,助攻团多于炮兵团。 .tny"a&
},@1i<Bb
在战斗减员中,伤员为1072名(伤员率为9.44%) ,阵亡490名(阵亡率为4.16%)。伤员占伤亡总数的68.63%,阵亡占伤亡总数的31.37%。 )n&@`>vm
!0+!%Nr>J
在战斗最激烈的6天中,阵亡占伤亡总数的32.63%,伤员占伤亡总数的67.37%,阵亡比例比我军历史上同类型战斗高。从逐日阵亡人数看,以2月20日最多,为270名,占总阵亡数的52.63%,而伤员数则为126名,只占当天减员的31.82%,这与整个作战伤亡比例恰好相反。 z%cpV{Nu
zLB7'7oP
6IyD7PQ
导致这种阵亡比例增高的因素较多,主要的原因是从波源至朔江,不到2公里的狭窄地段上,被越军交叉火力夹击了3个半连,部队伤亡大,伤员接不下来,支援又进不去。而两侧敌人火力又压制不了,救护人员很难接近伤员,以至于大量伤员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护而牺牲。除此之外,越军在夜晚摸下山来,逐个检查,发现有活着的又进行补枪,因此这一天的阵亡比例很高。这是28天的战斗中遇到的一种特殊情况,也是历史上少见的情况。 6JYVC>i
zld[uhc>
如果把这一天伤亡数减去,阵亡则占伤亡总数的15.98%,而伤员则占84.02%。 因此,除去这种特殊情况,每100名伤亡人员中,阵亡只占15至20名。根据57例阵亡烈士的伤票统计,占首位的是头颅伤24例(枪伤23例,炸伤1例),占42.1%;其次为多处伤13例(炸伤4例,枪伤9例),占22.8%;再次就是腰腹部、胸背部伤,说明阵亡的主要原因是被敌人火力击中了要害脏器。 00d<V:Aoy
l0%qj(4`6&
根据122师医院伤员的统计情况,伤类、伤部与以往战争我军的情况相差不多。炸伤少于枪伤,这和越军使用的火器(重火器少)是一致的。多处伤比例较以往战争高,其原因是敌人使用自动火器多,可能同时被2发以上弹丸击中,也可能由于敌人的交叉火力配系,造成再次负伤的概率大。 k25:H[
aOr'OeG(=e
W@(EEMhw
在1072名伤员中,重伤337名,占31.4%;中等伤387名,占36.1%;轻伤348名,占32.4%。休克伤员各团共为224名,占各团收容伤员总数的19.7%;师救护所为209名,占收治总数的17.68%。比过去中外军队的休克发生率都要高。 q\f Z Q
A^9RGz4=
重伤和休克发生率高的原因主要是:随着枪支的发展,子弹初速高,而且这次越军通常采用近战,所以伤口面积大出血多;作战期间虽然是冬春交替之际,但是越南北部的热带山岳丛林昼夜温差大,白天天气热,战士出汗多,许多连队连续作战,喝不上水,吃不上饭,过度疲劳,这些因素都加重了伤情。 ;E{k+vkqy
xct{Tv[FO
在28天的战斗中,因为疾病减员22名(总疾病减员率为0.16%)。疾病减员比较低,并不是发病率低,而是小伤小病不下火线。根据连队卫生员反映,有的连队拉肚子的比较多,只要不影响战斗,指战员是不下火线的,因此因病减员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