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240阅读
  • 1回复

微信扫一扫分享精彩

分享到

 

【聚焦两会】税解“国家账本”
发于2017-03-18 我有话说评论

 被称作“国家账本”的预算报告,事关国家“钱袋子”和民生福祉,每年都是代表委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纳税人的钱用到哪儿去了?今年有哪些利好企业的政策措施值得期待?在教育、扶贫、养老等重点领域,财政支持还有哪些计划?

【聚焦两会】税解“国家账本” - 靖西网

  全国两会期间,围绕这些热点话题,代表委员审议审查讨论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建言献策。

减税降费,让市场主体有切身感受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明确提出,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效。财政部部长肖捷说:“要继续强化‘放水养鱼’意识,不会局限于仅算眼前的小账,更要算经济发展的大账,要通过继续给企业减负为市场加油。”

  

  “在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背景下,积极的财政政策最大发力空间,是继续大力实施减税降费,真正把企业负担减下来。政策立足点应放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制度成本和税费成本上。”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高培勇这样解读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

  

  “降成本,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也是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贾康认为,大力降低企业成本,需要在完善已有减税政策的基础上,大力清除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隐性成本,特别是要清理不合理的收费项目,把企业的负担真正降下来。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为企业减税的具体措施包括,完善营改增试点政策,释放更大减税效应;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等。实行上述税收政策,全年再减少企业税负3500亿元左右。减轻企业缴费负担的具体措施包括,取消或停征中央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35项,收费项目再减少一半以上;进一步清理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适当降低“五险一金”有关缴费比例。实行上述降费政策,全年再减少涉企收费约2000亿元。

  

  “减税降费加起来达到5500亿元不是小事,尤其是非税收入在中国具有准税收的性质,是国务院各个部门确立的,现在要减,无异于一场政府的自我革命,难度很大。当然,这也说明,涉企收费的减少并不只是财政的事,需要各个部门互相配合。”全国政协委员、注册会计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张连起表示,预算报告体现了国家财政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有力支撑。

兜底民生,重点领域支出只增不减  “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这一今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表述将保障与改善民生视为政府的核心使命,体现了对民生的进一步重视。在这样的情怀下,预算报告在支出安排上也向民生倾斜,2017年全国财政支出占比,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毫无悬念地成为“前三名”。

  

  “民生保障只增不减。”在财政支出面临较大压力的背景下,肖捷这样承诺。他表示,要对扶贫、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加大保障力度。另外,还要增加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支持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可以说是最大的民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志勇表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着力破解“乡村弱”和“城镇挤”这两个难题。解决这些难题,均离不开财政投入。

  

  2017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预算为2.94万亿元,占总支出的15.1%,成为财政第一大支出。继续开展薄弱学校改造等工作,着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加快推进教育脱贫攻坚。2017年中央安排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1432亿元,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预算报告还提出,2017年提高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

  

  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可以看出,今年的“国家账本”在财力安排上,进一步向困难地区和基层倾斜,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李士祥分析,2016年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更加优化,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民生支出增幅较大。社保、医疗、城乡社区等支出增速远高于同期其他支出,体现了财政的公共属性。

  

  扶贫方面,中央财政安排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861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增长30.3%,用于支持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医疗卫生方面,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均提高30元,分别达到每人每年450元和180元。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45元提高到50元。

  

  国家还将继续增加阶段性财力补助规模,统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转移支付,加大对资源能源型和财政困难地区支持力度,兜住保障基本民生的底线。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对于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养老问题,财政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欧文汉表示,将不断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增加财政投入,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从2016年开始,在继续安排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地方养老机构建设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10亿元,选择一批地区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综合试点,鼓励地方探索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可行模式。

  

  欧文汉还透露,对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涉及的相关政策和技术问题,目前已基本形成政策建议。“基本思路是实施递延纳税政策支持,即由个人自愿建立个人养老账户,对在规定额度内进入该账户的收入,以及在账户中投资运营的收益暂不征税,其应缴个人所得税可延期至将来领取养老金时再征收。”

节用裕民,政府带头过紧日子  2017预算报告显示,2017年预计财政收入规模约22.9万亿元,财政支出规模约25.2万亿元,同创历史新高。那么,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既要大规模减税降费,又要保障财政支出强度不减,这“国家账本”该如何打理?钱从哪里来呢?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中,全国财政赤字率拟按3%安排。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表示,虽然赤字率与去年持平,但因为经济总量扩大,2017年财政赤字为2.3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000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收入安排8000亿元,比去年增加4000亿元。这笔专项收入实际也是用于弥补政府财政赤字,只不过不是一般公共预算的赤字。目前,中国的财政赤字口径中不包括政府性基金预算的赤字。如果考虑政府性基金预算的赤字,今年赤字规模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比去年提高了约0.5个百分点。“就是说,虽然今年赤字率3%保持不变,但实际上,政府赤字的绝对额和占GDP的比重都略有提高。”朱青告诉记者。

  

  这些新增财力,为加大重点领域支出创造了条件。代表委员和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把好钢用到刀刃”上。

  

  “把有限的财政资金花好用好,要着力优化支出结构。”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

  

  “政府部门要努力提高财政支出的绩效。”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韩晓武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制定预算绩效的评估标准,抓紧从制度层面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据了解,为提高支出的有效性和精准度,今年的“国家账本”对绩效不高的项目,减少了预算安排或不再安排。

  

  “既要盘活当前已有的财政存量资金,也要推进制度改革,防止形成新的资金沉淀。”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行长周振海建议。盘活存量资金,让财政资金发挥出更大效用。

  

  还有不少钱是省出来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一句很温情的话引起了诸多共鸣,那就是“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

  

  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是本届政府对人民群众作出的郑重承诺。截至2016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规模已经连续六年下降,支出得到有效控制。今年的预算安排对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出了一些“硬招”。一是继续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严格安排“三公”经费预算。压减会议费、培训费、宣传费、咨询费、软课题经费和涉企补助等支出。二是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对政策目标已经实现的项目,不再安排预算。三是对实施环境发生变化的项目,重新核定预算。

  

  同时,预算报告要求并指导地方财政做好压减一般性支出等工作,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花钱。


没看懂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7-03-19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添 加 图 片
<--上传图片在这里,多大图片都可以!
上一个 下一个
      关闭